主题论坛 | 于海:生活世界与共享空间
主题论坛:提升城乡发展品质
于海 教授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和公共政策学院
大家知道,任何一个学科都有一个关键词,经济学的关键词是“成本”,社会学的关键词是什么?社会学的关键词,就是“互动”。社会学里没有孤立的个人概念,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他人的欣赏和嘲讽,一个人就很难成其为是人。我们对于空间问题的研究也需要从这个角度切入。芒福德把研究城市叫阅读城市,多么浪漫,研究城市就应把人放进去,把感性放进去,把体验放进去,把挫折和成长放进去。
提出“生活世界”的概念
“生活世界”是现象学的核心概念。列斐伏尔提出三个空间概念,感知空间、构想空间和生活空间,最后的就是“生活空间”。哈贝马斯把世界分成客观的世界、主观的世界和社会的世界,它们都属于生活的世界。
舒茨,引领现象学从哲学走向社会学的关键人物,在《从社会实在问题》提出“生活世界是共同生活和意义结构”。生活世界就是一个相互主体性的文化世界,就是我站在街上必须有人与我对话的一种主体和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共同生活,一群人联结在一起形成了生活世界的意义结构。社会学家哈贝马斯的核心议题是交往理性,而人跟人交往是发生在生活世界中的。“生活世界的界限是由所有的解释确立起来”,对所有的人构成生活世界的“背景知识”,社会交往是被直接确定性的环境包围的,我理解这个直接确定性就是生活世界的空间维度。
城市学者的生活世界概念
生活世界的概念如何对接城市学者的空间概念?城市学者列斐伏尔认为,生活空间就是表达的空间,他特别强调人实际上是通过表达来表现、阐释生活,形成对世界的理解。所有人都需表达,不在这里表达,就在其他地方表达。列斐伏尔说“街道是一个即兴的剧场”。街道是什么?“街道是一个会面的地方”,街道无序,才有活力。即兴是什么?没有剧本,“人是场景,又是观众,有时还是演员”。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城市生活存在的根基。这个观念跟社会学家戈夫曼一样,戈夫曼说人人都在演戏,演戏即表达。互动总会发生障碍,而一次次地表达能够实现共同理解。
城市学者芒福德也提出“城市是发展人格的剧场,城市经验是人类文化和人格发展的内在成分,一个丧失戏剧对话感觉的城市,也失去了人文性的文明。城市好坏的标准最终由城市的社会性和有机性的程度来衡量。”
“街道芭蕾”是谁说的?雅各布斯。人们在城市的人行道上,在与人的互动中接受教导。《美国城市的死与生》到今天依然散发着敏锐的感受性,不可遏制的人文性。桑内特在《肉体与石头》中,呼吁重新想象人与人在城市空间中的直接接触。德塞托的《日常生活实践》提出了步行的意义,步行者把城市规划所定义的街道转变成了空间。以上的城市学者的城市剧场概念,街道芭蕾概念,回到步行世界的诉求,诠释的正是生活世界的理念。
生活世界的人文学
生活世界跟人什么关系?我们认为,人只有在生活世界中才真正成其为人。今天的城市空间不适合人居,虽然有了空调,增加了居住面积,外面也有绿地,但严格说来却不适合人居或者不适合人性的成长。城市生活空间中的互惠、信任、社会交往都属于人性的生活,城市空间需要解决关于人性的问题。
图:城市空间中人性的生活
整个人类是早产儿。人类婴孩的非独立性达到这种程度,以至于人一出生就需要长久地依赖他人,并且从生理和情感上和抚养者构成了一组互绕联体。法国人Todorov在《共同的生活》中写道,人的存在从婴儿捕捉母亲的眼光开始。婴儿努力捕捉母亲的目光,不仅为了哺乳,还因为通过目光确认他的存在,从而发展出人格。人之所以成为人,并不是从战场开始,而是从婴儿抓住母亲的目光开始,从别人对他的期望、承认、认可,包括嘲讽中开始。家是生活世界的第一所在,并从这个基点出发走向了街区和城市。
人在他人目光中才成为一个真实的人,妈妈目光中的好女儿,孩子目光中的好父亲,学生目光里的好老师,只有野蛮人才活在自我中。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出,一个孤立的人无从知道自己行为的合宜与否或心灵的美丑,他没有显现这些的镜子,一旦到了社会中,他就获得了这面镜子。黑格尔说过,人的真相只能是社会的,至少需要两个人,人才能成为人。马克思观点更是耳熟能详,人不是抽象的存在,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组合。社会学家库利认为,人在社群和社会交往中形成人性,人并非生而拥有人性,只有在同伴的群体中才能获得。孤立状态中人性也会衰退。人是在他人的镜像及他人的互动关系中才能成为自我,在他人的目光中、审视中、评价中和期待中经历社会化,离开了与他人的想象的交流和真实的交流,人无法成为人。
生活世界的问题与应对
“我”曾经的“生活世界”——马当路街区。1949年街区内除了殡仪馆,什么都有,这个转角曾是疗养院、医院,后来成了我的故居。这里有“我”生活世界的经验,放课后的街头追逐,今天哪里还有这样的街头生活呢?从解放前60多家机构,现在只剩下3家,1个大型商办综合体,1座教堂,1个是我曾度过2年时的幼儿园。上海这样的街区很多,成片的肌理已不复存在。
图:马当路街区
过去30年我们更多地是把人跟人隔离开来。城市空间面临着碎片化、封闭化、原子化、私有化、景观化的问题,这些都是反人性成长的。我们对今天的城市空间不满意,就必须要解决城市空间发展中的社会性问题,要回到生活世界,就要回到人文学、人性论,回到社会性的努力上。
那是不是要回到原来的生活世界呢?一个厨房间三四家合用的状态?也不是。原来的生活世界互动很多,但那些公私空间不分的生活世界,并非我们情愿回去的。我们正在经历一种转变:从生产空间到生活空间,从生产岸线到生活岸线,从经营城市到社区营造,从城市速度到城市温度。我们想要回到的生活世界,是在共享空间里重建人文交往,是接触、欣赏、尊重、参与、创造的过程,一个真正有温度的生活世界,而温度是由人与人的交往和互动带来的。
图:共用厨房的生活景象
在创智农园案例中,正是希望通过景观共治来实现一个社区内的表达空间和生活世界的创建。我最喜欢这张孩子玩沙坑的照片。希望我们的孩子,是沙坑一代,在一个人与人都能彼此察觉与接触的空间中成长起来的一代。
图:孩子们在创智农园的沙坑玩耍
本文根据“第6届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主题论坛速记稿整理而成,经主讲人审阅并同意发表。